比干无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章 转折,明末风云:乱世殇歌,比干无心,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正当李自成等起义军与洪承畴所率官军在战场上陷入胶着、双方相持不下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战争格局。
崇祯九年二月初十日,宁夏的官军士卒,在长期缺饷的困境下,终于爆发了兵变。
他们的忍耐已到极限,饥饿与不满如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烧,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的反抗。
巡抚王楫,这位明朝在宁夏的最高官员,成了这场兵变的牺牲品,被愤怒的士卒残忍杀害。
消息如疾风般迅速传开,整个宁夏地区陷入了混乱与恐慌。
街道上,人们神色慌张,紧闭家门,不敢轻易外出。
店铺纷纷关门歇业,往日的繁华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与不安。
而远在前线与起义军对峙的洪承畴,听闻此讯,心中大惊。他深知,一省长吏被杀,这绝非小事,事态的严重性远超想象。
这不仅关乎朝廷的威严,更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本就动荡的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洪承畴眉头紧锁,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心中权衡着利弊。
他明白,此时若离开前线,去处理宁夏的兵变,可能会给起义军可乘之机;
但若是放任不管,宁夏的局势必将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危及整个西北的稳定。
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洪承畴决定亲自赶到宁夏固原去处理这场危机。
他深知,唯有自己亲自出马,才能尽快平息兵变,稳定局势。
于是,洪承畴迅速召集了一支精锐卫队,快马加鞭,向着宁夏固原疾驰而去。一路上,尘土飞扬,马蹄声急促而沉重。
洪承畴坐在马上,面色凝重,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
他清楚,要平息兵变,不仅需要强硬的手段,更需要妥善的安抚,否则,即便暂时平息了这场风波,也难以保证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而此时的李自成、满天星等起义军,得知洪承畴前往宁夏的消息后,士气大振。
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趁机打破与官军的僵持局面,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李自成站在营帐前,望着远方,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他身材高大,一袭黑色的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宛如一位即将出征的战神。
“弟兄们,洪承畴离开了,这是我们的机会!”李自成大声喊道,声音在军营中回荡。
士兵们纷纷响应,士气高涨,手中的武器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胜利的渴望。
李自成当机立断,率领起义军趁机进攻陕北榆林、绥德一带。
榆林和绥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陕北的军事重镇。
李自成深知,若能拿下这两座城池,起义军便能在陕北站稳脚跟,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
起义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着榆林和绥德进发。
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官军纷纷望风而逃。在进攻榆林的战斗中,起义军迅速包围了城池,架起云梯,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城墙上的官军拼命抵抗,箭矢如雨般落下,石块如冰雹般砸向起义军。但起义军毫不畏惧,他们呐喊着,奋勇向前,一次次冲向城墙。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终于突破了官军的防线,攻入了榆林城。
城中的官军纷纷投降,起义军顺利占领了这座军事重镇。李自成站在榆林城的城墙上,俯瞰着城中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
他知道,这是起义军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随后,李自成又率领起义军进攻绥德。绥德的官军得知榆林失守的消息后,早已吓得胆战心惊。
当起义军兵临城下时,他们几乎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便纷纷投降。起义军轻松地占领了绥德,进一步巩固了在陕北的势力。
五月,李自成、张天琳等部与官军在安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官军在总兵俞冲霄的带领下,试图挽回败局,对起义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
俞冲霄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挥舞着长枪,冲锋在前,试图鼓舞官军的士气。
然而,起义军的士气更加高昂,他们在李自成的指挥下,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
李自成身先士卒,带领着起义军与官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天。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鲜血和生命的消逝。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官军终于抵挡不住起义军的进攻,大败而归。
总兵俞冲霄被起义军活捉,副总兵李成也被击毙,士卒被歼灭三千人。起义军乘胜追击,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