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朝堂风云变,太子更替,医途大唐,稻谷香,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武媚见李治一脸疑惑,冷笑一声,道:“陛下,上官仪便是此事的主谋。他勾结众人,欲扶持太子,行不轨之事。”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众人惊愕地看向面色惨白的上官仪。
上官仪强装镇定,上前辩驳:“陛下,皇后娘娘,这是污蔑!臣一心为大唐,怎会谋反?” 武媚不慌不忙,一挥手,几个参与谋反的大臣被侍卫押了进来。这些人吓得瘫倒在地,为求自保,将上官仪等人的计划全盘托出。
面对铁证,上官仪无力反驳,瘫倒在地。李治又惊又怒,下令将上官仪等人打入大牢。
而太子李忠,因被卷入这场谋反风波,也难以逃脱干系。武媚趁机向李治进言:“陛下,太子牵涉其中,为大唐社稷考虑,其太子之位恐难再保。” 李治满脸痛苦与纠结,李忠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但谋反之事关乎国本,他权衡再三,最终下诏废除李忠太子之位。
李忠被废后,幽禁于深宫。他望着那高高的宫墙,满心悔恨,深知自己的鲁莽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一众大臣。
太子被废之后,朝堂之上对于新太子的人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派,主张立李治的第五子、武媚长子李弘为太子。长孙无忌整理了一下衣袖,上前一步,神色庄重地说道:“陛下,李弘殿下虽年纪尚轻,但仁孝宽厚之名早已远扬四方。自幼便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皆有深刻的见解,心怀天下苍生,常常将百姓疾苦挂在心头。立他为太子,必定能引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此乃顺应民心之举。” 说罢,他微微躬身,目光诚恳地望向李治。
这时,林羽快步走出队列,拱手行礼后,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长孙大人所言极是。臣曾有幸与李弘殿下探讨治国之道,殿下见解独到,心系民生,对诸多政务都有着深刻的思考。他既有仁爱之心,又具聪慧之智,若为太子,定能在陛下的教导下,将大唐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 林羽的话掷地有声,引得朝堂上不少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武媚却有着自己的盘算。她心中更倾向于立自己的次子李贤为太子。武媚轻轻抚了抚鬓角,仪态优雅地说道:“陛下,李贤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政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超乎常人。他心思缜密,行事果断,在处理一些事务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若能成为太子,定能在陛下的悉心教导下,成为一代贤君。” 武媚的话语看似平和,却隐隐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意味。
朝堂之上,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支持李弘的大臣们列举着他的种种优点,强调其品德和才能对大唐未来的重要性;而支持李贤的大臣则盛赞李贤的聪慧与果断,认为他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朝堂局势。
李治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他深知太子之位关乎国本,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大唐的命运。李弘的仁孝宽厚他看在眼里,李贤的聪慧果断也不容忽视。武媚的意见他同样需要慎重考虑,毕竟皇后在朝堂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后,李治最终决定立李弘为太子。这一决定让支持李弘的大臣们暗自松了一口气,而武媚心中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暂时隐忍。她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李弘被立为太子后,在东宫之中更加勤奋地学习治国之道。他每日研读典籍,与朝中大臣交流政务,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准备将来肩负起治理大唐的重任。
这场谋反事件震动朝堂,许多官员因牵连被罢官、流放。武媚和李治迅速整顿朝堂,加强监管,朝堂局势逐渐恢复平静。但大臣们都明白,平静之下,新的矛盾或许正在悄然滋生,大唐的未来依旧充满变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