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章 科举舞弊录——古代数据攻防战,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纸鸢线断落谁家,墨字如蝇透碧纱。莫道科场无妙手,攻防自古是生涯。
一、蝇头为剑:舞弊手段的暗影江湖
顺天府贡院的柏树下,考生张廷玉解开衣襟,露出内衬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这些以鼠须笔誊写的四书集注,字小如蚁,却能在烛光下舒展成清晰墨痕。他轻抚衣缝,想起《聊斋志异》中《考弊司》的鬼吏——那些虚肚鬼王索取贿赂的嘴脸,竟与现实中索题的胥吏如出一辙。
明代科举舞弊已臻化境。《万历野获编》载,有举子将答案刻于柿饼表面,食尽后果核显字;更有人训犬夜入号舍,口衔蜡丸传递范文。嘉靖年间,某考生竟在砚台夹层藏微型《大学衍义》,机关精巧如后世芯片。这些作弊术,恰似现代黑客在代码中植入后门——表面合规,内藏乾坤。
隐喻:当今网络考试中的屏幕共享作弊、虚拟摄像头替换,与古代夹带术同根同源,皆是数据洪流中的暗影伎俩。
二、铁幕为盾:防弊系统的铜墙铁壁
汴京礼部衙门内,欧阳修正监督工匠糊名。他亲手将试卷首角的考生信息用厚纸封死,又令书吏以朱笔重誊——墨色浓淡、笔迹特征尽数消弭,唯留思想之光裸呈案前。这套\"糊名誊录制\",比现代双盲评审早行千年。
北宋的防弊智慧不止于此。《宋史·选举志》记载\"锁院制\":考官一旦任命,即刻禁足贡院,与外界音信断绝,连家书都需经兵士蒸检。这让我想起现代数据中心的物理隔离措施,或是比特币冷钱包的离线存储。更绝的是\"出题回避法\":若考官籍贯在江南,则本届试题必避江南方言典故——这种地域化数据清洗,比当今算法防地域偏见更显决绝。
然最叹为观止当属清代的\"验身搜检\"。考生需解发脱靴,单衣赤足过检,稍有夹带即被枷号示众。某次搜出鞋底夹层藏有《中庸》缩印本,乾隆震怒下旨:\"凡应试者,俱穿官制无底袜!\"这般雷霆手段,恰似现代企业禁用U盘、监控流量的极端管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