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章 科举考场外的幕帘,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才置换的千年棋局
一、槐花巷里的深夜烛光
贞元十二年的长安,槐花巷深处有扇窗棂彻夜通明。二十岁的白居易伏在案前,将《赋得古原草送别》誊抄在吴地云纹笺上。这不是寻常练笔,而是给着作郎顾况的\"行卷\"——唐代举子考前拜谒权贵的敲门砖。少年郎君不会想到,自己笔下的\"野火烧不尽\"终成千古绝唱,但此刻他更在意顾况书童是否会收下这份诗稿。当墨迹将干时,他咬牙解开青衫,将冻得发紫的胸膛贴向砚台,用体温烘烤出最后一丝墨香。
这种近乎自虐的举动,揭开科举制度最隐秘的暗层:考场上的锦绣文章只是冰山一角,考场外的资源置换才是真正的龙门跃点。就像现代人精心包装简历,唐代举子的行卷既要展露才华,又要拿捏分寸——太露锋芒显得狂妄,太过谦卑又流于平庸。白居易的聪明处在于,他在诗稿中夹了首《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看似闲笔,实则是向顾况暗示:我懂人情世故,更知进退之道。
二、荐书背后的权力杠杆
朱雀大街崔府后门,每月初三有顶青呢小轿准时出现。轿中递出的不是金银,而是盖着博陵崔氏印鉴的荐书。这些洒金笺上的寥寥数语,能在礼部南院掀起惊涛骇浪。某年科考,主考官收到三十封荐书竟有二十八封提及清河张氏子弟,遂在阅卷时特意将该姓试卷单独放置——这不是徇私,而是避免卷入世家大族的暗战。
最精妙的操作来自范阳卢氏。他们培养寒门才子作\"白手套\",待其高中后联姻结盟。开元年间,卢家将旁支庶女嫁给新科进士王维,陪嫁不是金银田产,而是三封未拆口的河东节度使荐书。这种\"期货式\"投资,比现代风投机构更早参透人才置换的杠杆效应。就像硅谷天使投资人常说的:\"投资年轻人就是投资未来的可能性。\"
三、诗价与官价的换算公式
白居易中进士后,长安酒肆兴起\"诗价\"新风。歌妓们传唱《长恨歌》可多收两成缠头,书商盗印《白氏文集》日进斗金。但当事人捧着诗集拜访宰相武元衡时,对方只淡淡说了句:\"文章虽好,不如省试策论实在。\"这种价值错位,恰似今天学术大牛的论文引用量爆表,却换不来企业顾问的聘书。
柳宗元的遭遇更令人唏嘘。他的《封建论》被藩镇节度使争相传抄,却在中央官场被视作危险思想。永贞革新失败后,那些曾重金求购他文章的权贵,连夜将书稿投入灶膛。韩愈为此写下\"文起八代之衰\",实则是为天下寒士鸣不平:当文章价值全系于权贵好恶时,再好的笔墨也不过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