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章 私塾先生的戒尺经——"之乎者也"背后的知识垄断,堪破三千世相,湿水的石头,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戒尺打出的圣人门徒
同治年间,山东曲阜孔庙旁的私塾里,赵秀才握着戒尺踱步。八岁的狗蛋背不出《孟子》,手心挨了三板子,哭咧咧问:\"先生,'恻隐之心'是啥意思?\"赵秀才眼一瞪:\"圣人言语,背熟了自然懂!\"转头却收了里正家二两银子,给少爷开小灶讲\"仁者爱人\"的真谛。
这把戒尺打的不是手心,是知识的门栓。就像现在某些补习班,基础题课堂教,压轴题私下讲——交钱的开锁,没钱的扒门缝。茶馆钱掌柜说得俏:\"这戒尺要是能开口,喊的准是'加钱'!\"
二、文言壳里的三把锁
第一锁:微言大义造神坛
《论语》二十篇,字字被私塾先生捧成天书。狗蛋问\"学而时习之\",赵秀才捋须晃脑:\"此乃圣人劝学之要义!\"具体怎么学?啥时候习?全成了不能问的忌讳。就像现在某些专家解读政策,满嘴\"深化赋能\",听得人云里雾里。
光绪年间有桩真事:佃户儿子偷听讲《大学》,问\"格物致知\"怎解,先生怒斥:\"田舍郎也配问圣贤书?\"后来那孩子自己琢磨出\"格物就是观察稻穗\",反而成了种粮能手。可见真学问不在咬文嚼字,在接地气。
第二锁:注疏权当金箍咒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了紧箍咒。赵秀才教《论语》,必先念三遍朱子注,学生稍有质疑就骂:\"程朱理学你也敢改?\"其实他自己都没弄明白\"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意,倒把这话当棒子使。
这路数现在也不新鲜:某些教授讲《资本论》,离开导师注解就张不开嘴;解析诗词必扯\"xx学派认为\",离了别人嚼过的馍不会吃饭。码头扛包的孙二叔说得好:\"老母鸡抱窝还知道挪个地儿,这帮书呆子就会趴古人饭碗里啄食!\"
第三锁:科举格式画牢笼
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活活把活人捆成木乃伊。赵秀才教作文,开头必写\"且夫尝谓\",结尾定要\"呜呼哀哉\"。有灵性的学生写\"春风化雨润桃李\",被他改成\"圣教如霖沐黉门\"——听着雅了,魂儿没了。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连\"岳父\"都不会叫了,只会\"老爹老伯\"地拽文。就像现在某些学生,高考作文满篇\"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买菜却算不清找零。
三、破牢笼的三把钥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