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不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68章 殿试可拟题,红楼之扶摇河山,沧海不笑,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很多人进了括苍山,连柳家的大门都找不到……”</p>
吴梁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什么,眼神中满是艳羡之情。</p>
说道:“宜淳,静庵公有文宗学圣之称,你说他要给贾琮出拟题习练,可比我们手头这些东西,高明太多了。”</p>
林兆和笑道:“这你是羡慕不来的,人家得天独厚,有一位世之良师。</p>
所以我才让你不要过于沉迷这些拟题,就像你说的,强中更有强中手,左右也是用处有限,还不如多在书本上下功夫……”</p>
……</p>
伯爵府,贾琮院。</p>
书房之中,午后的阳光射入屋中,映在枣木地板上,留下雕花窗棂的投影,凝聚的光线,清晰照见空气中飞舞的清尘。</p>
贾琮端坐在书案前,宁神静气,执笔疾书,他正在习作柳静庵编撰的春闱拟题。</p>
他一边书写,目光时常看向,摆在左手的一册笔记,那上面被英莲压了一根岫玉镇纸。</p>
笔记上记录着此次习作的拟题内容。</p>
写着:</p>
承托付之重,夙夜勤苦,以遵慈恩,情切至也,施政十五载,治不加威,泽亦加广。</p>
然社稷未成宏愿大治,其过为教化之未达,君王号令之意未孚耶?……</p>
对会试拟题津津乐道的吴梁,艳羡贾琮有文宗学圣为师,好奇静庵公会出何等拟题,让自己的入室弟子习作揣摩。</p>
如他看到贾琮眼下所做的拟题,只怕会惊掉下巴,因为柳静庵给贾琮出的拟题,尺度之大,视野之广,完全超出会试拟题的范畴。</p>
因为贾琮习作的这道拟题,根本就不是会试拟题,是殿试中才可能出现的考题。</p>
这是柳静庵依嘉昭帝治政心理,模拟而出,设问治理十五载,但施政成果,未成心中宏愿,其中根源不足为何?</p>
这道拟题是从君王的立场,问天下施政治平要领,视野眼界之广大,大概天下再无比拟……</p>
历届春闱之前的各种拟题,也会偶尔出现殿试拟题,朝廷倒也不会视为僭越不敬,最多当做举业学术讨论。</p>
但极少会有大儒高士,却出这种殿试拟题,因为殿试之题,名义上都是君王出题,普通人那里能揣摩准帝王心思。</p>
而且会试之前编撰殿试拟题,多半会被沦为笑柄。</p>
对于举子来说,要通过会试已是千难万险。</p>
即便才高八斗,一州解元,也不敢妄言能十拿九稳通过会试。</p>
而且,大周科举之制,只要通过会试,便已是进士之身,殿试只是名次考试,不是淘汰制考试。</p>
因此弄什么殿试拟题,完全是多此一举,且编撰殿试拟题,朝廷虽不做禁止,但多少有些敏感。</p>
所以历届会试之前,极少有大儒高士,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p>
或许,柳静庵觉得他的弟子,宿慧天生,才情城府卓绝,通过会试毫无疑问,所以连出拟题,都直接涉及殿试……</p>
他要用这种视野广阔的拟题,开拓自己得意弟子的思虑见识,淬炼凝聚学以致用的实用之能。</p>
也或许,这只是师徒二人,对于经书学问的纯粹演练和探讨。</p>
反正,贾琮日常习练柳静庵的拟题,都是不出这间书房,有些拟题做过之后,揣摩通透,甚至随手焚毁。</p>
书房之中寂寂无声,只有英莲在旁服侍,每次贾琮读书习作,芷芍都早早传话,连书房外走廊,都少有人走动,以免打扰。</p>
贾琮凝神执笔写道:</p>
教化之功,不单以唇齿之能,号令之意,不吝以权力驱延。</p>
忠孝节悌为人君之师道,礼道亲恭为臣抿之行矩……</p>
……</p>
荣国府,凤姐院。</p>
午后阳光灿灿,院子中并无人走动,显得静悄悄一片,只有丰儿坐在门口走廊下,缝制一双虎头童鞋。</p>
正屋之中,王熙凤正和平儿、五儿闲聊西府日常杂事,突听门外脚步声动。</p>
听到丰儿在叫林大娘,王熙凤等人便知是林之孝家的来了。</p>
门帘被掀开,看到林之孝家的满脸笑容进来,后来还跟着两个婆子,手中捧着几匹光华流动的锦缎。</p>
林之孝家的给王熙凤行礼,也不忘对着五儿和平儿道好。</p>
她是府上的老人,对两府之事可都门清,别看如今五儿、平儿都是丫鬟,将来可都是三爷房里的姨娘。</p>
比如今的二太太都要尊贵,这可不是她小题大做,要知道三爷手上的荣国世爵,可是不论嫡庶都能承袭。</p>
万一眼前这两位,将来福分极大,生下儿郎能继承荣国爵位,那可就不是普通姨娘,怎么也能讨来一个诰命。</p>
所以,像林之孝家的这等内宅精明世故之人,即便如今人家尚在低微之时,但是冷灶热烧,该有的礼数,她是一点都不会少掉。</p>
笑道:“二奶奶,前几天你嘱咐我采买上等花色布料,这事我一直放在心上。</p>
今上午正得空,我出去走了半日,赶巧都置办齐备。”</p>
林之孝家的说着,让两个婆子捧着锦缎上前,让王熙凤过目细瞧。</p>
拿上的布料共有四匹,色彩绚烂,光华内蕴,一看都是上等的锦缎布料。</p>
一匹绯红织金花卉纹,一匹朱红织金莲暗纹,一匹月白织银竹暗纹,一匹宝蓝团锦纹。</p>
王熙凤仔细看过,又用手轻轻抚摸,笑道:“果然都是上等布料,你倒是有眼光的,挑选得都极好。</p>
上回我在荣庆堂,老太太和我唠叨,说四月十五是宝玉十五生辰,要记得给他做两件新衣裳。</p>
我想着下月二十一,也是三弟的生辰,既然宝玉要做新衣,绝没有拉了三弟的道理。</p>
这月白和宝蓝,是我给三弟挑的,我估摸他穿上必定好看,五儿、平儿你们也瞧瞧,要是不好我们再买。”</p>
……</p>
林之孝家的自然懂王熙凤话中意思,按如今正理,宝玉采买布料,已没有从西府公中走账的道理,要从东路院份例支出才是。</p>
也不知是老太太糊涂了,还是多年来搞习惯事情,直接就让王熙凤来采买。</p>
采买也就罢了,两个都是她孙子,而且都是同年生的,她只记得宝玉的生辰,却忘了提贾琮也是相邻月份生辰。</p>
当年杜锦娘在东路院生下贾琮,之后家里边接二连三死人,连荣国公贾代善似乎都被克死。</p>
因此,贾母对贾琮落地,心中十分隔阂疏离,贾琮十岁之前在东路院长大,贾母甚至都没见过他几面。</p>
她大概对贾琮是哪天生辰,都记得不太清晰……</p>
但是贾母可以糊涂,王熙凤如今可当着贾琮的家业,是万万不能糊涂的。</p>
在旁人看来是小事,在王熙凤却是大房位份的大事,不能在旁人面前出一点纰漏,省的让人多了遐想。</p>
林之孝家的笑道:“二奶奶想的妥当,只是我私下想着,光给三爷做生辰衣裳还不够,下月三爷就下场春闱。</p>
外头人都说三爷才华盖世,说不得要考个状元回来,这风光体面的大事,总要做几身新衣入考场,不然也实在太简朴了些。”</p>
王熙凤听了这话,笑意灿烂,觉得这林之孝家的实在会说话做人。</p>
笑道:“还是你上了年岁,比我更加老道些,这事正要这么办,你这几日得空,再去给三弟挑几匹好料子。”</p>
林之孝家的连忙笑着答应。</p>
王熙凤让五儿和平儿,各自取了月白织银竹暗纹、一匹宝蓝团锦纹两匹料子,让她们去给贾琮过目。</p>
又顺口问道:“这料子看着苏州织绣的上品,价钱可不便宜,你多少一匹买的?”</p>
林之孝家的笑道:“东西虽好,价钱倒是极合适的,八两银子一匹得的。”</p>
王熙凤听了有些意外,说道:“这种料子寻常怎么都要十两银子,逢年过节十二两都要的,怎么这等实惠就得了?”</p>
林之孝家的脸色笑容有些神秘,说道:“因这几匹布料,从源头说起,都是二太太嫁妆铺子里的东西……”</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