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4章 《穿透式监管的利剑》,股市搬运工,短耳的兔子,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0月12日上午九点,上海金融局监管处会议室,中央空调将室温精准维持在18c,陈默坐在会议桌前,脊背紧贴着皮质座椅,却仍感到一丝凉意。原油钻头袖扣在冷风中泛着哑光,金属扣面映出对面稽查处处长李建国严肃的表情——那是一张线条硬朗的国字脸,眉骨突出,眼神如炬,此刻正透过无框眼镜审视着他。会议桌上,一叠标有“默势基金专项检查”的文件整齐摆放,封面的“穿透式监管”字样用红色印章标注,油墨未干,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陈总,”李建国的声音沉稳有力,指尖敲了敲最上方的风险测评表,“这是贵司‘金盾系列’雪球产品的6份异常风险测评报告,经司法鉴定,均存在人为修改痕迹。请您逐项说明。”
陈默点头,目光扫过文件,落在王女士的测评表上。“保守型”被粗笔划掉,改为“进取型”,修改处的墨水因反复涂抹而晕染成不规则的块状,如同一块难以掩盖的伤疤。他转动袖扣,金属部件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这是他紧张时的习惯性动作:“李处,我们初步核查是系统录入失误,相关责任人已停职。公司会加强内部培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但修改时间都集中在认购前10分钟,”李建国调出时间戳记录,屏幕上的时间线清晰显示六份测评表的修改时间均为2023年9月3日09:50-09:59,“而且经笔迹鉴定,这6份修改出自同一人之手。陈总觉得,系统失误会如此巧合?”他看向陈默,眼神锐利如刀,“贵司涉嫌诱导客户高估风险承受能力,违反《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第24条,对此你作何解释?”
法务总监王雅向前半步,黑色西装外套下的白衬衫领口微乱,显然是匆忙赶来:“李处,这可能是个别理财顾问的个人行为,公司管理层并不知情。我们已启动内部审计,会将结果及时汇报监管部门。”
“但贵司的培训材料显示,”李建国翻开另一份文件,推到陈默面前,“在2023年8月的销售培训会上,贵司明确要求理财顾问‘若客户风险等级不匹配,可协助调整测评结果’。”他合上文件,声音低沉,“这不是个别行为,而是系统性违规。陈总是否需要我进一步出示录音证据?”
陈默沉默,左手不自觉地握紧袖扣,焊点处的裂缝硌得掌心发疼。他想起十年前在散户大厅,自己因风险测评被错误标注为“进取型”而爆仓,那时的他蹲在交易所角落痛哭,发誓要建立一家透明合规的基金公司。如今,他却成了曾经最痛恨的人。“我们接受监管部门的调查,”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会全力配合整改。”
十点十五分,稽查人员调取衍生品对冲记录,会议室的投影仪亮起,柱状图显示雪球产品的对冲覆盖率在敲入日后骤降至30%。陈默的手机震动,技术总监李强的电话接通,声音带着颤抖,背景中夹杂着键盘敲击声:“陈总,敲入当日应买入5000手看跌期权,但券商只执行了1500手。我们核查了交易流水,发现...”
“为什么?”陈默打断,袖扣刮过桌面,留下一道细微的痕迹。
“对方称流动性不足,”李强停顿片刻,似乎在吞咽口水,“但我们通过第三方数据发现,券商同期在新加坡交易所抛售同类期权,交易量达8000手。这明显是利益输送,他们故意做空我们的产品!”
李建国挑眉,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这么说,贵司的对冲机制从一开始就是失效的?那雪球产品宣传中的‘风险分散’‘动态对冲’,本质上是虚假宣传?”
陈默摸出《韭菜忏悔录》,手指停在十年前写的“敬畏规则”页面,字迹因多次翻阅而模糊。他试图翻开,却发现书页黏在一起,如同他此刻无法揭开的真相。“我们正在与券商交涉,”他声音低沉,“会追究其违约责任。”但他心里清楚,这种推诿在监管面前苍白无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