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15
陆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3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15,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陆坪,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另外,全书一百三十篇内,中间有十篇是有目无文的。今本《史记》,有些残缺部分是西汉末年禇少孙所补写的。
作者小传: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是我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
父亲司马谈,熟悉天文历算历史掌故,学识渊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十岁(公元前136年)时,开始学习古文,能诵读古书。
后来还跟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孙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学问益进。二十岁(公元前126年),他开始到祖国各地长途漫游,历经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也到过浙江会稽,搜集历史遗闻,了解民情风俗。
壮游归来,当了郎中,“掌守门户,出充车骑”,职位虽低,但得以了解最高统治集团的宫廷内幕。
公元前111年,他三十五岁,奉命出征巴蜀,接触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川风土。广泛的阅历和广博的学识,使他增长了史才和史识,从而也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死。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继《春秋》、《尚书》之后,编制一部通史。当时形势也刚刚有编写通史的需要。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有机会饱览皇家的大量藏书,即所谓金匮石室之书,于是就结合其父亲所积累的资料,和个人实地考察所得,整理、考核、排比历史资料;同时和专家们共同修订历法。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他主持的太初历修订完成,就开始撰写《史记》。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将领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残酷的宫刑。
在狱中,他仍坚持写作。公元前96年,被释出狱,任中书令。这是皇帝身边的秘书,职位不低,但当时都由宦官充任,他内心十分痛苦。
为了完成《史记》,他含垢忍辱,继续写作。经过十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完成了这部巨着,大约在公元前93年前后,《史记》基本上定稿。不久,司马迁也就逝世了。
司马迁不仅是汉代的一位伟大的历史家和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超过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
他接受各家的影响,同时又能用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各家思想。他对天文、律历等自然科学有研究,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风靡一时之际,他独自出来反对那些“星气之书”。
在《伯夷列传》里,他怀疑所谓“天道”,举出一些事实,说明善人不一定善报,恶人不一定恶报,发出了“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疑问。能够从历史事实来考察和判断一些传统观念的可靠与否,这就是唯物主义精神。
他认为在历史的兴盛时期,已经包含了衰亡的因素,这些都是他的唯物主义的见解而且带有朴素的辩证法。
对于历史人物他有自己的衡量标准,既不完全是儒家的,也不完全是其他各家的。他能根据那些人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来评价他们,不是单纯地根据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而是包含了一些人民的观点。
正由于他的思想是这样博大而深刻,因此一部《史记》就能写得那样丰富多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