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红黑榜与“激光尺”——效率引擎的轰鸣
汪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6章 红黑榜与“激光尺”——效率引擎的轰鸣,钢轨上的五年:三千到存款五十万,汪途,御书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激光……对,激光!”他喃喃道,眼睛发亮,“精度够,直线性好,便宜!”
“道尺……道尺本身的结构就是现成的测量基准……把位移传感器集成上去……”
“数据……无线传输!蓝牙或者简单的2.4G模块就行,成本低……”
“终端……加固型手持机,工地环境恶劣,必须扛造……”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一个简陋却思路清晰的系统架构迅速成型。他称之为——“穷人的惯导”。不需要昂贵的卫星定位和复杂的惯性测量单元,用最基础的光学和电子元件,实现轨道精调所需的毫米级掌控!
接下来的几天,林野仿佛进入了另一种状态。白天,他依然是那个铁腕的工地总管,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角落,红黑榜的威慑力持续发酵,工地的效率在一种略带紧张的亢奋中稳步提升。夜晚和零碎时间,他则化身技术狂人,把自己关在项目部里,或者直接泡在工地临时搭建的简陋维修棚。
他联系了国内相熟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加急空运了几个高精度的小型激光发射模块。又让人从当地电子市场淘来了几种不同量程的微型直线位移传感器(LVdt)和角度传感器。道尺是现成的,林野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拆开其中一把,在尺身上钻孔、布线,尝试将传感器固定上去,既要保证稳固,又不能影响道尺本身的测量基准面。
最麻烦的是数据采集和传输。他拆了一台备用的工业手持终端(pdA),屏幕不大,但外壳坚固。又找来懂点电路的当地技工(以前修收音机的),按照他的图纸,焊接电路板,整合蓝牙模块。调试过程充满了挫败感:激光线在强光下看不清;传感器受温度影响飘移;蓝牙连接不稳定;pdA上的显示界面是他自己用蹩脚的编程技术写的,简陋无比,还时不时死机……
汗水浸透了林野的工装后背,油污沾满了他的手指和脸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那股执拗的劲头却越来越盛。小陈和几个技术员被他抓了壮丁,轮流举着改装的道尺在模拟轨道上测试,记录数据,反馈问题。
“林总,激光点太弱了,中午根本看不见!”技术员小李抱怨道。
“加滤光片!或者试试调高功率……小心别晃到眼睛!”林野头也不抬,拿着电烙铁在电路板上小心翼翼地修补。
“林总,这个读数跳得厉害,不稳定啊。”小陈看着pdA屏幕上乱闪的数字。
“接地!肯定是接地没做好!屏蔽干扰!再检查一下传感器供电电压!”林野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焦灼。
失败,调试,再失败,再调试……简陋的维修棚里弥漫着焊锡松香和汗水的混合气味,还有林野不时爆出的低声咒骂和技术员们小心翼翼的询问。进度在一点点推进,但距离实用,似乎总差那么一口气。
直到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给工地镀上了一层金边。林野蹲在一条刚刚铺设好的试验轨道旁,手里拿着那把“面目全非”的道尺——尺身上固定着激光发射器(加装了简易遮光罩和滤光片),尾部连接着集成了传感器和无线模块的小盒子。他身旁,小陈紧张地捧着那台加固pdA。
林野深吸一口气,将道尺稳稳地卡在钢轨上。一道清晰的红色激光线投射在另一根钢轨的轨腰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他小心翼翼地移动道尺,pdA屏幕上,代表轨距的数字开始跳动,最终稳定在一个值上:1435.2mm。
“标准轨距1435mm……”小陈屏住呼吸。
林野没有说话,又调整道尺,测量水平。屏幕上的水平偏差值也随之变化。
他示意小陈记录。然后,他亲自走到轨道的另一端,用最原始的道尺和水平仪,进行人工复核测量。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他测量得极其认真,反复读数。
几分钟后,他走回来,看着小陈记录的人工测量结果:轨距1435mm,水平偏差+1.5mm。
他再看向pdA屏幕:轨距1435.2mm,水平偏差+1.6mm。
误差在0.2mm以内!完全在施工规范的允许范围内!甚至比人工读数的精度更高!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猛地冲上林野的头顶,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瞬间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他猛地站起身,因为蹲得太久眼前发黑,晃了一下才站稳。他举起手中那把丑陋却凝聚了心血的“激光尺”,对着小陈和闻讯赶来的几个技术员,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
“看到了吗?!毫米级的掌控!我们做到了!不用那些天价的进口设备,就靠这个!‘穷人的惯导’!”
口号被他喊了出来:“毫米级的掌控,无需天价设备!”
小陈和几个技术员看着pdA屏幕上稳定显示的数据,又看看林野手中那简陋的设备,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随即化为狂喜和由衷的敬佩。
“我的天……真的可以!”
“这读数……比我们拿眼睛瞅准多了!”
“林总,您太神了!”
年轻的副总工,用他的技术直觉和近乎偏执的动手能力,再次折服了所有人。
很快,几套经过初步优化(主要是加固和增加简易防护)的“激光尺”系统被分发到精调小组手中。技术员们最初带着好奇和将信将疑,但当他们第一次在实地使用这套设备时,震撼是巨大的。
不再需要频繁地弯腰、读数、记录,再起身移动。只需将集成激光的道尺卡在钢轨上,pdA屏幕上立刻实时显示出精确到0.1mm的轨距值和水平偏差值!调整螺丝时,每拧动一下,屏幕上的数字就随之跳动,效果立竿见影!省去了大量反复测量确认的时间,效率提升了何止一倍!
“太快了!这简直……神器啊!”一个技术员兴奋地喊道,他刚刚只用不到平时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段轨道的精调,数据完美达标。
“看这数字,多清楚!以前靠感觉,现在靠数据说话!”另一个技术员感慨。
“林总这脑子……怎么长的?”私下里,这样的议论不绝于耳。对林野技术能力的最后一丝疑虑,彻底烟消云散。
工地,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节奏。
红黑榜高高悬挂,每日更新。红色的名字和后面的金额,如同最强劲的兴奋剂,刺激着每一个工人。领到现金时的笑容和同伴羡慕的眼神,是最好的广告。偷懒磨洋工?看看奥鲁马他们的下场!汗水不再是负担,而是换取肯先令的勋章。推土机、挖掘机、自卸车……所有设备的利用率被压榨到极致,土方作业、路基填筑、道砟铺设,进度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填满。
而在轨道的最后精调阶段,“激光尺”系统大放异彩。技术员们手持着集成了激光发射器和传感器的道尺,配合着实时显示数据的加固pdA,在刚刚铺设的轨道上快速移动。红色的激光线精准地投射在轨腰上,成为最直观的基准。每一次轨距或水平的细微偏差,都立刻转化为屏幕上清晰的数字。调整、复核、再调整……整个过程流畅、精准、高效。毫米级的误差被迅速修正,轨道的平顺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红黑榜驱动人力,激光尺雕琢毫米。”这句口号不胫而走,成了工地上的新格言。它精准地概括了此刻工地的状态:一面是原始的、基于金钱和竞争的人力驱动,热火朝天;另一面是创新的、基于精确数据的技术掌控,冷静高效。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轰鸣向前的“效率引擎”。
林野站在项目部二楼的简易平台上,俯瞰着整个工地。夕阳的余晖将天地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号子声、金属的碰撞声……交织成一首充满力量感的交响乐。轨道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在平整的路基上不断向前延伸,在“激光尺”的指引下,笔直而精准。
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但眼底深处,却跳动着两簇小小的火焰。那是挑战被克服、目标被推进时,属于实干者的光芒。萧率的引擎已经轰鸣启动,但这只是开始。他知道,更复杂的挑战,比如即将开始的桥梁架设,还在前方等着他。不过此刻,他享受着这短暂而充实的轰鸣。
他转身下楼,脚步沉稳。工地的喧嚣扑面而来,那是他亲手点燃并驾驭的力量之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